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 orthopaed ics assoc iation,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大于12个月的21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术前椎体滑移距离3.613.3 mm,平均(5.7±3.9)mm,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5.3 mm,平均(2.9±0.8)mm,两者比较P〈0.01;术前JOA评分为(13.4±4.2)分,术后JOA评分为(23.7±3.7)分,两者比较P〈0.0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及融合率高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朱明玉 《中外医疗》2013,(34):99-10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效果观察.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不适感低,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护士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符合现在倡导的优质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脊髓与颈椎管匹配关系的动态变化,分析脊髓椎管匹配关系及脊髓致压因素与脊髓受压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我院行颈椎动态磁共振成像(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检查的C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排除图像不清晰、屈伸角度不理想者,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50~67岁(56.6±4.9岁)。在DMRI横断面T2像上测量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体位下C3~C7椎间盘水平脊髓面积及硬膜囊面积,计算脊髓与硬膜囊面积的比值(即椎管占有率);横断面T2像上测量椎间盘突出程度,矢状面T2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横断面T2像上观察脊髓的受压程度,采用改良Muhle分级标准进行脊髓受压分级;观察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应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将所有观察节段分为椎间盘突出组及椎间盘非突出组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突出是否影响脊髓椎管的匹配关系及黄韧带厚度变化。结果:共测量252个颈椎节段,其中C3/4椎间盘非突出节段33个,突出节段30个;C4/5非突出节段21个,突出节段42个;C5/6非突出节段17个,突出节段46个;C6/7非突出节段27个, 突出节段36个。椎间盘非突出组与突出组都满足脊髓横断面积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硬膜囊面积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椎管占有率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中立位与非突出组前屈位、中立位C5/6椎管占有率在C3~C7四个节段中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程度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受压分级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黄韧带的厚度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的椎间盘退变等级高于非突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黄韧带较厚,与非突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RI可显示CSM患者颈脊髓与椎管匹配关系的动态变化,颈椎由前屈位向后伸位运动时椎管占有率增高,脊髓受压风险增大,其中C5/6节段所受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漏是颈椎术中、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颈椎前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0.35%[1].因颈椎解剖结构特殊,处理与腰椎术后的脑脊液漏有不同之处,处理不当不但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行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2例,经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